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9944(2017)15000703
1 引言
校园环境绿化是师生感官与精神的综合体验,出色的校园绿化能体现一个大学的精神与文化。井冈山大学历经多年的努力,已经建设成为具备鲜明特点的地区性大学,校园规模不断扩大,校园绿化也不断更新。本文结合井冈山大学的校园绿化近况,用环境心理学的生态知觉理论探讨师生的行为心理与校园绿化环境的关系,为校园绿化设计提供借鉴。
2 有关定义
2.1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用途关系的心理学前沿学科,主要运用心理学的办法剖析人类经验、活动与环境各方面的相互用途和影响,表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进步的规律[1]。
2.2 大学校园景观绿化设计
“校园”来自于拉丁语“campo”,意指一块连绵持续的绿色场地[2],特指学院或大学,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传统教育出现文人园,哲学家们在露天场合公开讲学,比如柏拉图就在雅典城内开设讲堂,园内有供散步的林荫道、树木、凉亭等,这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雏形。伴随年代变迁,大学的进步,现在广义的大学校园景观绿化设计,不只指校园户外景观范围内教学区、办公区、宿舍生活区等范围物质环境,还包含校园空间环境、场合精神等非物质环境。
3 环境心理学国内外研究概况
3.1 海外研究概况
关于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关系的科学研究始于一百多年前,其最早的名字提出者是纽约的普洛尚斯基(Proshansky)和伊特尔森(Itteison),自20世纪60年代在北美区域开始时尚后,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飞速发展。环境心理学早期是因为环境恶劣,居民不满情绪高涨,其研究重点集中建筑环境与行为方面,?J为人用途于环境,同样环境也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目前环境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人与环境的在知觉、认识和评价、生活水平等的关注,出现了生态知觉理论、个人空间和范围性、空间行为等理论。环境知觉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环境和人,知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人感知到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3],比如校园内广场不只为师生提供集散的功能,也是供大家休息、开会、看书、交谈等学习和娱乐活动的场合,一旦环境提供的某种特点向需要它的人暗示它的用法价值,大家自然就会挖掘和借助它[2]。
3.2 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进步较短,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
1993年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常怀生提出促进建筑环境心理学的进步,12月份《建筑师》杂志出版了一期专刊,这被觉得环境心理学在中国的正式诞生[3]。国内研究现在倡导环境心理学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相结合,但国内理论研究仍薄弱,其交叉应用研究仍需加大。
4 环境心理学在大学校园景观绿化设计的应用――以井冈山大学校园绿化为例